產業轉型
- 背景說明
-
台灣經濟發展,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,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,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。惟2000年之後,因未能成功轉型,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。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,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,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,讓經濟再次起飛?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、改善兩岸關係;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,因應時代浪潮。
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,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,仍然比不上工業,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。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,新興商業模式崛起,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,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、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、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,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。
- 新聞導覽
-
WEF調查顯示全球經濟復甦前景黯淡 氣候變化是頭號風險
來源: 路透倫敦 — 2022年01月12日一項針對近1,000名商界、政府和學術領袖的調查發現,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成員中僅有十分之一預計未來三年全球復甦會加速,僅有六分之一對世界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。
閱讀全文
葉匡時/今年企業的三大要務
來源: 聯合報 / 葉匡時/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— 2022年01月10日過去兩年因為氣候變遷、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對抗的三大因素影響,使得全球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。
閱讀全文
溫管法2050淨零碳排入法? 環團、全國工總意見分歧
來源: 多元 — 2022年01月07日環境權保障基金會、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團今天舉辦記者會,呼籲行政院納入公民團體建議,盡快將溫管法修法草案送入立法院。
閱讀全文
專家傳真-節能減排不僅是生存的挑戰,也是商機
來源: 工商時報 — 2022年01月06日建築產業在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,占全球總量逐年升高,也意味著另一波商機到來。從開創新能源及減少碳排放的角度思考,盤點自身的優勢,積極開發低碳科技。
閱讀全文
傳統擁抱高科技失敗? 王安祈請辭國光劇團投震撼彈
來源: 多元 — 2022年01月05日編者按: 國光劇團近期推出的新編京劇「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」評價兩極。近年來各個國家集劇團為了創新進軍國際,分別擁抱高科技以爭取更多曝光與經費,卻也面臨「四不像」危機,並多次引來北藝大前校長邱坤良的批評,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隨後也宣布辭去總監之職,引發戲劇界震撼。
閱讀全文
對氣候法提建言 工總:2050淨零排放別急入法
來源: 經濟日報 — 2022年01月05日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代表企業界向政府提「建言書」,總括七大建議案,籲政府不要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急於入法
閱讀全文
工商社論》全面強化ESG 提升企業競爭力
來源: 工商時報 — 2022年01月04日最近環境、社會和公司治理,即ESG(environment, social, governance)蔚為潮流,廣受社會各界的重視,究竟ESG真正的意涵為何?對企業、國家競爭力有何影響?企業及政府研擬因應ESG的發展策略,都是台灣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無可迴避的挑戰。
閱讀全文
減碳 品牌廠、政府要帶頭做
來源: 工商時報 — 2021年12月30日針對全球國企業都面臨的減碳問題,野寶董事長林柏維表示,「不應再拿環境的成本,來降低工廠的生產成本」,減碳確實需要盡快的進行,但具體作法上,他認為,品牌廠與政府帶頭做。
閱讀全文
- 專家觀點
-
全球合作提振景氣
許嘉棟 — 2016年04月12日近幾年全球景氣始終陷於低迷不振狀態。少數地區與國家(如美國、歐盟、日本與中國),曾嘗試採取寬鬆貨幣或財政政策,希冀提振自身經濟景氣,但是除了美國之外,成效都相當有限,而且還衍生出了不少國際經濟金融的亂象。
閱讀全文
向年輕人致歉
王伯元 — 2015年11月21日最近在台大做了兩次演講,討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。看著台下學子年輕稚嫩的面龐,我的心中實在感觸萬千。再過幾年當這些人跨出校園步入職場,迎接他們的會是怎樣的局面?我們這一代,歷經台灣由貧至富,創下傲人的經濟奇蹟,但卻也在這十幾年內讓榮景翻轉,由盛至衰,未來又要將什麼樣的國家交到他們手上呢?
閱讀全文
加速「自由化」
王伯元 — 2015年10月23日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(TPP)第一輪協商談判完成,台灣積極想加入第二輪談判,但TPP針對自由貿易有嚴苛規定,台灣是否有決心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、是否有信心解決國內不同團體歧見、是否能儘速進行法規調整,以縮小與國際規範的落差等;簡單一句話,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貿易全面「自由化」。
閱讀全文
育才、引才、聚才、用才、留才
王伯元 — 2015年10月22日最近科技界的大消息當屬台灣DRAM老將、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自南亞科退休,轉戰中國紫光。他的出走,不論對政府或對業界,都是一枚震撼彈。但事實上,台灣中高階菁英人才外流早已不是新聞,馬總統在數年前即以人才外流為國安問題,要求政府各單位正視。然而幾年下來,情況未見改善。
閱讀全文
台灣產業建言─無色供應鏈
王伯元 — 2015年10月21日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,近年台灣產業成長遲滯,內有政治社會轉型的挑戰,外有國際競爭升高的壓力,更在全球化下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。為此,本報推出「產業新觀」專欄,由企業界提出產業觀察及建言,期能推動台灣產業再升級。
閱讀全文
擴出口不如振內需
許 嘉棟 — 2015年08月13日進入21世紀以來,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多種因素之影響欲振乏力,甚至呈現逐漸走低之趨勢;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代的6.63%,下降至2000-2014年的4.03%。7月底主計總處發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0.64%;其中商品及服務之輸出(以下簡稱出口)萎縮1.30%,以致淨出口(出口減進口)對實質GDP成長的貢獻為負值的2.07%;幸賴國內需求實質成長3.03%,對GDP的增長貢獻了2.71%,方使經濟成長率能維持正值的0.64%。
閱讀全文
李永展:「小我」與「大我」之間
李永展 — 2014年12月23日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、網路中的集結宣洩,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、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,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。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,正是在大我與小我、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,極具意義的跨越。
閱讀全文
朱敬一專欄:誰讓台灣不開心?─再談台灣的產業政策
朱敬一 — 2014年12月15日這幾年台灣人年終票選年度代表字,得高票者或是「悶」、或是「苦」、或是「假」、或是「黑」,反正沒什麼好字。「黑」與「假」大概反映台灣人民對黑心廠商造假豬油牛油的深惡痛絕,而「苦」與「悶」呈現出大家對十五年薪資凍漲、貧富不均、年輕人一屋難求的無奈與焦慮。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,似乎人民只能期待一些小確幸,而對於整體的、大結構的經濟翻轉,根本不抱期望。這樣的絕望感,是所有執政者最最需要警惕的。
閱讀全文
- 基金會關注
-
基金會相關活動
活動日期
活動名稱
2017.09.02 2012.07.14
2012.07.15
2012.07.21
2012.07.22
-
完整大小的圖檔: 5.6 KB |檢視
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