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對話
施振榮:領導人應貢獻社會 創造永續
編按:工總日前表示,兩岸關係停滯太久,擔心雙方缺乏應有的理解與對話,建議即使新冠疫情嚴峻,兩岸應先以視訊等方式恢復交流。宏碁榮譽董事長施振榮於2017年12月23日接受《四端紅人會》訪談時就曾表示,兩岸關係是一個機會論,若把台灣鎖起來,這是緣木求魚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國際經濟體制正裂解中
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《聯合報》撰文指出,近期的國際趨勢是在貿易、投資、生產與金融等方面走向分裂。預料美中俄之對抗長期仍將持續,世人對國際經濟體制之進一步裂解或須有心理準備。
閱讀全文
王健壯》蔡英文可以做的一件民主功德
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撰文指出,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,但台灣實施政黨政治雖已過卅多年,卻距離「政黨關係正常化」目標仍遙遠。並引用司法院長許宗力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德國學者說法,認為對憲法機關所要求的機關忠誠原則,也應適用於政府與反對黨之關係,而彼此應負之忠誠行為義務,則包括相互支持、尊重與體諒的義務。
閱讀全文
薛琦》通膨過後
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去年九月曾撰文「通膨會回來嗎?」當時通膨已見端倪,但美國聯準會表示那是暫時的。三個月後,聯準會改口。現已經沒有人懹疑有無通膨,而是它會多嚴重,持續多久?更重要的是,通膨來了之後呢?
閱讀全文
黃齊元》去中心化成為全球新趨勢
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指出,去中心化成為全球新趨勢,未來世界的贏家將是那些懂得全球布局、策略聯盟、平台打造、資源整合的企業,如美國邀請聯電赴底特律設廠、鴻海打造MIH平台,徹底改變商業模式,台灣才能在新經濟潮流中勝出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央行這次不一樣了
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撰文指出,央行此次升息特別之處,這是歷經近11年來的首次升息,且直接升息1碼,再者,央行利率與美國聯邦資金利率存在連動關係,美聯聯會宣布升息後,央行跳過觀察與考慮期,馬上跟進升息,而且還是同幅度調漲,瞬間跌破眾人眼鏡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建請擴增政府移轉性支出
新冠肺炎疫情對弱勢族群造成多方面的衝擊,不僅損及其就業機會與所得,來自私人、企業與社會慈善團體的金錢及實物捐助亦下降,以致生計陷入困境者不計其數。台灣家庭間的所得分配也因之趨於惡化。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撰文建請政府擴增移轉性支出。
閱讀全文
賴英照》誰來修改憲法?
中原大學兼任講座教授、前司法院院長賴英照大法官,針對修改憲法的合宜性發表見解,憲法保障的基本權,都以投票決定。憲法法庭的判決,也是大法官一票一票投出來的。然,同樣是投票,八位大法官可以變更憲法的內容,但擁有修憲權的公民,卻難以修改一個憲法條文。這樣的制度,值得檢討。
閱讀全文
王健壯》6:3與15:0
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看美國大法官提名,美最高法院維持目前保守與自由派6:3陣形不變,未來廿多年,最高法院仍將掌控在保守派手中。他擔憂台灣現有十五位大法官皆由蔡英文提名補實,屆時十五位大法官將全由蔡英文任命;美6:3陣形已令人憂心,台15:0豈不讓人膽戰心驚?
閱讀全文
蘇宏達》普亭的謀略和俄羅斯的宿命
台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、歐洲科學暨藝術學院院士蘇宏達撰文分析俄烏衝突下「普亭的謀略和俄羅斯的宿命」,他表示,普亭要的結果,可能就是烏東二省宣布獨立並公開請求莫斯科承認和支援,與2008年俄軍入侵喬治亞北方二省模式如出一轍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央行的煎熬與挑戰
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,擔憂央行的煎熬與挑戰,他明白指出,台灣近期經濟景氣令外國稱羨,但通膨壓力不小(預料春節之後將難以壓制)。並建議央行及早收縮資金及升息,以免「太遲」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放鬆物價管控 解低薪與低價之結
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《聯合報》撰文指出,台灣低薪與低價問題存在已久,二者相互影響,形成惡性循環,且涉及經濟發展策略、資本累積、產業結構調整、科技研發、貧富差距擴大與教育政策等深層成因,有待學者專家作更深入的研討。
閱讀全文
王健全》力抗高房價 年輕人站出來
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撰文為青年發聲,現在年輕人在遏止房地產價格狂漲的聲浪上卻極其微弱。年輕、中低收入族群要勇敢站起來,為房地產過度飆漲發聲,給政府、給企業壓力,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,否則房價繼續無盡地上漲,世代對立的情況會更加嚴重,世代正義再也無法伸張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通膨罩頂,貨幣政策宜早調整
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《聯合報》撰文指出,為了避免貨幣政策落入「不是太遲,就是太猛」之陳痾,各國央行應盡早調整其貨幣政策,收回市場上之過剩資金,進而升息。
閱讀全文
施振榮》從王道看減碳救地球
宏碁集團創辦人、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於聯合報撰文指出,以王道精神平衡利益,創造永續,減碳救地球,在台灣以矽科技為核心,打造「東方矽文明」,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在減少碳排找到創新的跨領域應用,共同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,對人類文明做出具體貢獻。
閱讀全文
許嘉棟》大陸限電與兩岸減碳
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、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指出,目睹中國限電亂象,台灣在順應國際的減碳趨勢下,應省思如何以大陸的限電事件及減碳作法為鑑,避免重蹈覆轍。
閱讀全文
朱雲鵬》央行升息的時候到了
東吳大學講座教授、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於《中國時報》撰文指出,台灣的央行應看實際數據及其他國家腳步,把房價飆漲和金融風險並論,也應顧及房價上漲引發的財富不均。通貨膨脹更是央行的首要責任,在任何經濟體利率都不該是負的,長期處於負利率,一定出問題。
閱讀全文
洪奇昌》跳出印太集體夢遊症
前海基會董事長、精神科專科醫師洪奇昌撰文指出,美中戰略競爭和兩岸政治歧異皆非短期內可化解,為了避免集體夢遊走向衝突,台灣的決斷並須更為細緻,一方面,對中華民國前途的「四個堅持」是沒有模糊空間的。
閱讀全文
洪奇昌》不冒進促了解 小英踩煞車
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撰文指出,就兩岸關係而言,我們也必須認識到,兩岸生活方式差異與制度、價值信仰差異,是百年來分化發展的結果,故兩岸政治立場差異並不是短期就能解決,也不是用勝負零和方式所能解決。期待雙方能從克制不冒進、交流促了解著手,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良性循環。
閱讀全文
薛琦》通膨會回來嗎?
東吳大學講座教授、前經建會副主委薛琦於《聯合報》撰文指出,通膨完美風暴已然成型,形成主因有:全球化的退潮、供應鏈成本增加、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成本增加、當國際運費受疫情影響大幅飈升、疫情對各產業影響有正有負、最後一項會推升通膨的就是工資。以上衝擊「通膨還是暫時的」?
閱讀全文